文章详情
 
文章搜索
 
 
青山镇“三变”改革调研报告
作者:县纪委、县监察局“三变”改革调研组    发布于:2017-11-10    文章来源:商南宣传网

 要:长期以来,农村资源分散、资金分散、农民分散,难以适应农村经济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需要,农村地区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三变”改革通过股权纽带,让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各类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农民增收的渠道多起来。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关键词:“三变”改革  规模化经营  青山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2014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创造性提出农村“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引起中央高层关注。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及“三变”创新成果,指出通过改革创新,要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三变”变什么?具体而言,资源变资产,就是村集体将集体土地或林地,农民将自有土地林地等自然资源要素,通过入股方式加以盘活利用。资金变股金,就是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各级财政下拨到农村的发展类资金或农民自己持有的闲散资金,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投入到各类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农民变股东,就是农民将个人的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到经营主体,成为股东、参与分红。

商南县结合自身实际,借鉴了“三变”改革探索出的成功经验,在坚持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总结完善“三变”改革经验,在全县10个镇办积极推行“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激活农村各类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深入推进。

中共商南县纪委监察局作为包扶青山镇的县级单位、青山镇脱贫攻坚工作团的牵头部门,结合商南本地实际和青山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探索“三变”改革新模式,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深入推进“三变”改革,大力发展脱贫产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走出了一条融合发展、抱团脱贫的富民强村之路。

一、青山镇概况及农村产业发展现状

(一)镇情概况:青山镇位于商南县东南部,东与湘河镇、河南省西峡县西坪镇相接,西与城关镇相连,南与过风楼镇接壤,北与富水镇毗邻,总面积1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450亩,镇政府驻地青山街,距县城18公里。境内以山地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镇辖5个村,1个社区,96个村民小组,2938户,10859人。全镇有党支部8个,党员407人,2016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7985元。

(二)农村产业发展现状:青山镇党委政府谋篇布局全镇脱贫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三大基地、三大工厂、三大片区”的产业建设工作。“三大基地”由油用牡丹种植、食用菌种植、中药材种植等构成优质特色农产品种植区;“三大工厂”由千吨牡丹籽精品油加工、千吨食用菌加工、千吨中药饮片加工等现代加工物流服务区;“三大片区”由生态农业园区、田园药膳养生区、文碧峰景区等构成绿色生态休闲观光区。形成了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与旅游观光相互融合促进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已建成猕猴桃基地600亩,茶叶基地100亩,中药材基地1300亩,艾草示范基地500亩,户太八号葡萄基地500亩,高标准蔬菜大棚60个,土蜂蜜1000箱以上,食用菌种植1000万袋左右。

青山镇党委政府在商南县委县政府和脱贫攻坚工作团的正确领导下,组织干部深入学习“三变”改革理论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更新传统观念,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理念,形成具有青山特色的“三变”改革成果。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生态美丽。

 二、“三变”改革在青山镇的探索实践

(一)吉亭村经营模式与“三变”改革成功嫁接

吉亭村是全省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00亩,其中桔梗、丹参、荆芥、杜仲、山茱萸等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吉亭村根据“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使贫困户既可以将土地租赁给中药材合作社,获得土地租金,又可以在药材基地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如今在“三变”改革试点过程中,原有经营模式与三变改革相互嫁接,从经营主体入手,培育承接龙头。采取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壮大一批种植合作社;对于没有经营主体的村民小组,采取多种方式引进一批实力强、信誉好、有公益心的企业;鼓励那些有技术、懂管理的种养能手,有头脑、懂市场的外出务工人员,在家乡创办合作社。

1、整合分散资源,助推资源变资产。吉亭村驻村工作队与镇村干部联合成立了资源清查小组,围绕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要素,以土地、林山等自然性资产及贫困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核查清理、登记备案、评估认定,逐户填写了入股申请书、《农户土地资源入股台帐》、《入股流转委托经营协议》。按照“三变”改革方案和评估结果,新增流转土地300亩,以股权形式入股专业合作社,按照股权配置清算股份。2017年10月初,26户贫困群众的土地入股富红瑞猕猴桃种植合作社和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按照1亩地1股量化股权,由两家合作社统一经营,所得收入按入股土地份额进行分配,在分配过程中,注重农户基本收益保障,即在保底分红的基础上增加资产的收益性分红。2017年,全村有40名贫困群众拿到了每亩土地600元流转金和户均800元的股份分红。此举激活了农村闲置的土地、林山资源,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进一步促进了群众增收。

2、聚合分散资金,推进资金变股金。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前提下,按照集中投入、产业带动、共同参与、农民受益的方式,投入到富红瑞猕猴桃种植合作社和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形成股权,按股权比例分享收益,提高资金的集中度和使用效益,形成贫困户稳定增收长效机制。聚合资金26余万元投入两个经营主体,扩大猕猴桃种植面积150亩,中药材种植80亩,带动78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3、拓宽增收渠道,推进农民变股东。为提高贫困群众和合作社参与“三变”改革的积极性,吉亭村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把贫困户的土地、资金及其劳动力作为股份加入到合作社,坚持“土地性质不变、经营制度不变、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原则,严格规范程序,让入股贫困户成为合作社的股东,形式“联产联业”、“联股联心”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贫困群众在自家门口就业创业,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增加了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并培育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2017年以来,全村有26户贫困群众变为合作社股东;开展种植技术技能培训4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人,成为吉亭村脱贫致富的主力军。

(二)新庙村丰富经营载体,发挥特色优势

近日,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鼓励地方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争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新庙村积极探索“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强村富民新路子,突出政府主导、丰富经营载体、发挥特色优势、激发内生动力,有力促进了“三变”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

1、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改革方向。“三变”改革中,县林业局联合镇村采取“政府主导、整合资源、综合设置”的办法,将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结合新庙村实际,精心筛选,争取到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的“秦岭红”茶叶有限公司和秦林实业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延深了产业链。统筹做好项目选择、产业规划、资源配置、资金整合、政策保障等方面工作,保证“三变”改革方向不偏移,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

2、发展多种经营,培育改革“主体”。推进“三变”改革,培育经营主体是关键,经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户参与“三变”的权益能否得到保障。新庙村两委班子成员集思广益,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壮大现有经营主体、新建经营主体、引进经营主体等方式发展多种经营,积极引导村民将土地流转到经营主体中。以霖龙畜禽专业合作社和扶民中药材合作社成为“三变”改革的先锋,鼓励和支持产业带头人、致富能人大户等创办新兴经营主体,新建青山绿水艾草专业合作社,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夯实了“三变”改革基础。

3、发挥特色优势,丰富改革内涵。县林业局结合自身优势,将土地和林地资源与特色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示范村等紧密结合,突出特色资源优势,推进“三变+特色产业”、“三变+乡村旅游”模式,走符合新庙村实际的“三变”改革路子。2017年新发展核桃200亩、速生杨300亩、中药材(桔梗、紫菀等)250亩、艾蒿150亩、肉牛150头、茶园300亩等,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利用秦林实业有限公司在湘河豆腐尖开发农业生态观光园的机遇、打通其与新庙村10、11组接壤的区域,将集体山地流转给该公司,激活乡村旅游、山地旅游等产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4、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内生动力。推进“三变”改革,群众是主角,改变贫困群众等靠要的“输血式”扶贫为主动作为的“造血式”扶贫。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分层次、分阶段、分对象开展“三变”专题座谈及培训,更新贫困户陈旧观念,提高产业技能,以致富能手、种养大户等能人的成功经验,让贫困群众理解“三变”改革巨大价值,引导贫困群众参与“三变”改革,以入股光伏发电项目的李全明等4户贫困户参与改革示范效应,以“点”带“面”带动其他贫困户参与“三变”改革。

三、“三变”改革的经验启示

通过对青山镇党委政府及九个脱贫攻坚包扶单位开展“三变”改革的调查,进一步做好“三变”改革相关工作,有以下几点启示:

1、从优势产业入手,对准市场需求。搭建人、财、物发展平台,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借助企业销售平台,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因村实策强化各方协作。

2、从资金整合入手,强化金融策略。加大各类资金整合力度,通过“资金变股金”来激活和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变一次性投入为持续性增收。

3、从资源活化入手,打造“股份农民”。以股份合作为核心,以股权为纽带,采取“保底分红+收益分红”等方式,让农民从资源资产中获得财产性收入,使之成为“股份农民”。

4、从经营主体入手,培育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采取引进、联合、兼并、新建等方式壮大和培育一批实力强、前景好、信誉良的企业和合作社,为经营主体提供优质的服务。

5、从权益保护入手,严密防范风险。以实现贫困群众保底分红和基本收益为核心,以实现经营主体获得经济效益前提,镇村建立入股资金风险防控机制与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参与群众与经营主体获得“双赢”。

四、“三变”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群众观念陈旧,参与“三变”心存顾虑。

多数贫困群众通过参与“三变”改革走上了致富路,但也有部分群众对参与“三变”改革的心存顾虑,甚至不了解改革政策。一是维持陈旧现状,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坐等政府扶贫救济或依靠土地林地补贴维持生活;二是部分群众对“三变”改革的前景心存顾虑,担心自家土地林地资源入股得不到分红,担心资金入股后有去无回,致使部分贫困户参与改革的信心不足;三是包扶干部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讲解“三变”改革政策,但农村的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文化程度不高,对改革的理解能力不足。

(二)对“三变”改革推行主体“双重不对称”的对策建议

1、改革条件与致贫原因不对称的对策建议。青山镇的贫困户致贫原因接近一半属于因病因残致贫,住院医疗报销的优惠政策极大缓解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而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往往会拖累另一个家庭成员的发展。因此,因病因残的贫困户参与改革的能力应量力而行,政府可以对此类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户予以政策倾斜,提高参股金。

2、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不对称的对策建议。贫困户不是“三变”改革的唯一主体,没有农民参与的“三变”改革也同样没有意义。因此,无论是贫困户或非贫困户,都应该参与改革过程,享受改革红利。在乡土文化背景下,他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关系。在“三变”改革、迈向小康的过程中,都能够取长补短、互借经验,发挥主体致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才能从根本上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三)对股份运作风险缺乏监管的对策建议  

1、防范生产经营风险。一是在供给侧前提下,瞄准市场需求,发展国家支持的种养殖业产业;二是积极预防和减损因自然因素导致农业产业项目;三是依托实力较强的经营主体,可以有效降低生产经营风险,从而保障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股份利益。

2、防范资金安全风险。应自上而下建立资金安全防控机制,防止财政资金特别是扶贫资金被打折入股,或者改变用途,成为经营主体的直接利润或挪作他用,防止一些经营主体和人员,套取国家资金,侵害集体和群众利益。支持第三方监管,采取“保底分红”、“按固定比例分红”的股份联接机制,确保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集体资产的安全。

3、防范权益缺失风险。县级有关部门应强化法律服务,严格股权管理,指导合同签订,监督合同履行,维护农民、村集体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可以设立风险准备金,用于农业产业风险补偿、“两权”抵押风险准备等,防范“三变”改革潜在风险。

 

结束语

“三变”改革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脱贫攻坚机制、建立健全农业担保体系等充分融入其中,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是贫困村依靠自身资源脱贫致富的路径。调研中,青山镇各包扶部门在推进“三变”改革过程中都认识到,通过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参与“三变”改革,还特别要注重四个方面:

一是以股权为纽带将分散的个体汇聚在一起,最大限度激活农村的闲置资源和资产,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二是要把村级组织、企业和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提高群众对党的信任度,夯实党的群众基础。三是吸引更多生产要素入股,强力引进社会资本,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四要丰富股权形式,实现参股人群“多途径”分红,既有贫困群众享有的保底股、平均股,也有人人可参加的风险股、效益股,实现多方受益、长远发展,青山镇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位置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中共商南县委宣传部 官方微博 办公室电话:0914—6322262  投稿邮箱:snxwxcb@163.com
技术支持:商南县城关镇叶子信息工程服务中心 陕ICP备09011150号-1